close
Blogtrottr
UDN聯合書報攤-新聞時事
聯合書報攤-新聞時事:收羅天下、商業周刊、遠見、新新聞、新聞大舞台等雜誌精選內容,焦點新聞的深度報導、國際政經的精闢分析帶您透視社會脈動,和世界接軌。 
Compare Hotels

Find great prices for amazing hotels wherever your next destination may be. It's simple to search 100+ sites at once!
From our sponsors
每年帶團200天 「陽光老孩」樂活第三人生
Aug 5th 2014, 04:17

【文/高宜凡】

因為流利日語、熟稔台日歷史,劉東洲退休不到半年就找到導遊工作,加上他敬業態度與風趣解說,不少回頭客或重要人物訪台都指定找他。

「大家好,我姓劉,日本沒有這個姓,但是大家有看過《三國志》嗎?裡面有個劉備,就是我的親戚。我們以前是皇族,但2000年後台灣變成平民社會,所以我就變成導遊了,」聽到劉東洲這番逗趣的自我介紹,許多遊客都笑了出來。

上述場景發生在松山機場,剛下飛機的日本遊客們驚訝地發現,眼前這位滿頭白髮、西裝筆挺的歐吉桑,竟是導遊。儘管來自全球老化指數最高的國家,多數日本遊客還是不敢置信。

「我是高齡化社會裡的稀有動物!」劉東洲笑得燦爛。雖然高齡80有1,但他依舊耳聰目明,至今沒住過院,連顆假牙都沒有。

以往,國人對退休族的想像不外兩種,一種是財務無虞、到處遊山玩水;另一種則是經濟困頓、乏人照顧的老歹命。可是,像劉東洲這樣活躍職場、散發正面能量的老人家,以後鐵定愈來愈多。

奉獻公職47載 退休想圓留美夢

別以為劉東洲是缺錢才繼續工作。他自己有不錯退休金,兩個兒子都是醫生,收入優渥。會選擇退而不休,純粹是不想跟社會脫節。出身新竹望族的劉東洲,18歲考進公家單位,報到時看到部門裡很多近50歲的資深同事,當時心想,「哇!怎麼有這麼多老人,年紀這麼大了還在上班?」結果他現在過80歲依舊充滿工作動力。

劉東洲一直有個留學夢,想到美國拿個學位回來。65歲從菸酒公賣局退休後,就展開退休大計。到美國在台協會(AIT)申請簽證,對方以為他想移民、拿綠卡,因為沒看過超過50歲的人申請「留學簽證」。「我不是要去拉斯維加斯賭博或到紐約看大樓,只是要圓一個夢而已!」他屢屢解釋。

可惜由於家人反對,擔心他在美國沒人照顧或發生急難,這個夢並未成真。談起未圓的留學夢,坐在松山菸廠旁的咖啡廳,劉東洲顯得落寞,眼神望向服務多年、現在成了購物商場的老東家。

回想爸爸那段「老年叛逆期」,大兒子劉立仁如今認為,其實只要安全無虞,不會再反對老爸去留學。在泌尿科行醫多年的劉立仁觀察,現在80歲老人,跟以前的刻板印象已經全然不同!

在台灣,不少退休族的職場第二春,不是掛頭銜的人情工作,要不就是輕鬆兼差,像劉東洲這樣樂在其中的全職工作者,非常罕見。留學夢殘念後,不少老長官跟友人都有意替劉東洲安排顧問或基金會等閒缺,但都被一一婉拒,最後他選擇當導遊。

轉當導遊 敬業態度不輸年輕人

劉東洲的確有這條件。他從小受日本教育,不但精通日語,對台、日間的歷史非常熟稔。講到日治時代跟光復早期的故事,他的話匣子就停不下來。這種語言專長與成長背景,讓他從公賣局退休不到半年,就找到導遊工作,至今一做15年,平均每年帶團超過200天,最多帶過近50人的大團,不少回頭客或重要人物訪台都指定找他,曾有日本客人問他:「劉桑,你是不是在日本住過很久,還是日本人留在台灣的後裔?」

退休15年來,導遊工作帶給劉東洲許多成就感,覺得自己幫忙台灣創造外匯、促進國民外交、塑造國家好形象。「台灣究竟是美麗寶島,還是醜陋之島?就在導遊的一念之間。」劉東洲的服務口碑,來自充分的事前準備,他每週固定閱讀三份日本報紙,還訂閱《文藝春秋》。接團不但穿西裝、打領帶,且事前就把客人資料背得滾瓜爛熟,初次點名就能叫出每個人的名字,讓遊客覺得:「這個老導遊的頭腦還蠻清楚的。」

朋友笑他,不過當名基層導遊,幹嘛這麼認真?但劉東洲堅持,「這是職業上的一種禮貌!我的西裝雖然舊,但乾乾淨淨的,而且人很有精神。」他建議老年人,退休後一定要找第二份工作,而且一定要有報酬,「重點不是數目多少,而是這樣做才有尊嚴、才有成就感!」

今年3月在日月潭帶團時,因為遊覽車在山路緊急煞車,讓劉東洲不小心跌了一跤,他當天忍痛帶完全程,晚上撐到高雄才抽空看醫生、打止痛針,表現非常敬業。不過這次受傷不輕,連同復健療程長達兩個月。家人勸他別再工作,大兒子劉立仁求他:「如果讓人家知道我80歲的老爸還在上班,我會被笑的。」

儘管如此,個性不服輸的他,康復後又繼續上工,5月又帶了16天的團。因為,劉東洲有個「人生七折論」,覺得在高齡化社會裡,人的實際年紀應該打七折,所以他現在只有56歲,一點都不老。

充實過日子 享受忙碌後的輕鬆

他認為,人生的第一階段被父母養,責任是念書,第二階段任務是工作、賺錢養家,「退休後的第三段人生,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一般老人常見的娛樂,比方看電視、到公園泡茶聊天、唱卡拉OK,劉東洲覺得那種生活太乏味。他發現很多過去位高權重的人,退休後沒人可指揮,拉不下自尊心,變得很失落,健康也出狀況。

放假時,劉東洲主要興趣是看書,或陪孫子複習功課。他認為,因為忙碌偶爾享受的輕鬆,才是真正的輕鬆,「如果24小時輕鬆,365天都放假,那不是很乏味嗎?」至今,劉東洲仍是同齡朋友裡唯一還有全職工作的人,平常喜歡搭公車跟捷運,目的是跟人群接觸。老同事常笑他,「都退休了,幹嘛搞那麼累?」卻也羨慕他,「我們退休後就沒事做,只能在家養老,應該向他學習!」

對於身後事,劉東洲也看得很開,不但準備好喪葬費,還常對家人打趣地說:「爸爸如果死了,你們不用太難過,不然地球的人那麼多,大家都沒地方站了!」被家人跟朋友說成是「陽光老孩」的劉東洲,今後不但要繼續幫台灣創造觀光外匯,更會努力譜寫第三人生。「變成骨灰前,都要活得充實、活得有價值、活得有自信!」他堅信。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8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至少提撥薪資15% 才能安穩攢足退休金
Aug 5th 2014, 04:17

【文/林讓均】

依照國際趨勢,專家建議,想要有滿意的退休生活,就要有對的提撥率、對的投資方式以及對的風險管控,而且,現在就要開始準備!

「走遍世界各地,我發現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辦法過滿意的退休生活,因為退休金遠遠不夠!」施羅德(Schroders)全球策略團隊負責人萊斯禮.摩根(Lesley-Ann Morgan),來台接受專訪,一開始就拋出這悲觀結論。

有18年顧問經驗的她,多年來走訪各國,研究各種退休制度,日前在施羅德倫敦總部發表一份重量級的全球退休關鍵報告《確定提撥制(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簡稱DC)退休金計畫之設計》,引發關注。

四大因素 導致確定給付制被取代

「全球逐步進入DC時代!」短髮幹練的萊斯禮說,採用DC制度正是解決退休金不足的主要方法。她解釋,DC是指每月固定從薪資中提撥多少比例以及其基金孳息,決定未來退休金多寡,已經取代過去流行的「確定給付」方案,即由雇主來給付一定退休金。

簡單比較,目前實施的勞退新制就屬於DC方案,而勞退舊制保障員工退休時可領定額退休金就是DB(Defined Benefit Plan)方案。

為何DB方案在許多國家被DC取代呢?「主要有四個背景因素!」萊斯禮說,首先,隨著人們愈活愈久,DB的退休金額勢必得準備愈多,終將達到可支付的臨界點。再者,全球生育率愈來愈低,這表示愈來愈少勞動人口來支付屆臨退休者的退休金。

第三,全球政府對勞退的相關法規愈來愈嚴格,強迫企業應該挹注更多退休金,員工對此的要求也只會更多,雇主無能力再支付。第四個原因是,現今的退休基金報酬率普遍沒有往常好,只能讓薪水提撥率變得更高,以補足退休金缺口。「政府不能縮減員工的退休金規模,只好把DB計畫關閉,另起DC計畫,讓勞工自己提撥!」萊斯禮笑道,勞工最好靠自己。

目前,包括瑞典、澳洲、新加坡、墨西哥等國家都強制員工加入國家或企業的DC方案,英國也即將實施。拉丁美洲第一個開始DC計畫的智利,甚至從1980年就改革。但萊斯禮發現,從DB過渡到DC,產生很大的轉換風險。原因就在於,當企業從DB過渡到DC,代表著雇主的退休金提撥成本下降了,可是員工的提撥率卻沒有填補上來,結果是讓退休金變少,保障減少了。

連續提撥40年 每年3%實質報酬率

提撥率到底多少才夠?回答問題前,萊斯禮先舉了一個澳洲的例子。她說,澳洲從1992年實行DC,提撥率預計會從現行的9%,分階段在2019年7月提高至12%。就算這樣,澳洲最大的會計機構(CPA)還警告,12%的提撥率仍不足以支應澳洲人的退休生活。

反觀台灣,除了雇主強制提撥6%,員工也可自願提撥最高達6%。但目前只約34.4萬人、不到6%願意自行提撥。「台灣提撥率太低了!」萊斯禮搖頭驚呼,以她的研究看來,提撥率至少要達到薪資的15%,連續提撥40年。且提撥金的投資每年得有3%實質報酬率,才能達到最後月薪約2/3的所得替代率,讓退休生活滿意。

想執行DC方案得先打敗人的「惰性」。「『自動加入』(auto-enrolment)是DC方案能否成功的關鍵!」萊斯禮說,全球運作成功的DC,多有將勞工強制加入的設計,讓安全網可以涵蓋所有勞工。

她也建議應該納入「自動增提」(auto-escalation)的設計。美國曾有一項「存更多明天」(Save More Tomorrow)計畫,發現要勞工一下子提撥10%,那他們會乾脆不提撥。但若從3.5%開始每年增加提撥率,40個月後不知不覺就拉高到13.6%。這項「無痛」計畫也逐漸被各國採用。

各國DC方案中,通常政府並沒有保證退休基金的報酬率,但摩根建議,DC目標報酬率應該高於約3%的通膨率。每年實質報酬率應設定在3~5%。

「許多DC方案,會把退休準備金放到『預設基金』(default funds)中投資,」她解釋,預設基金通常設定為「目標日期基金」或「生命週期基金」。

這類基金的概念是,基金經理人會自動幫投資者調整人生各階段的資產配置,以賺取可支應退休的合理報酬。

例如投資者還年輕時,把投資部位大比例放在高風險波動的股市,及早賺取高成長的報酬率。等投資者接近退休年齡,則改為降低虧損的防守型投資,把投資部位大幅轉換為債券或現金。該份報告試算過,一個提撥退休金約10年的30歲人,及提撥約30年的50歲人,若同樣遭遇20%投資損失,兩人在60歲退休時,前者的退休金額將比後者多出15%。

美國兩種退休基金操作 勞工可自選

此外,退休基金操作通常有兩種方案,一種是由政府與基金受託者幫忙選擇投入哪種基金;另一種是像紐西蘭,盡可能讓勞工自己選擇,並設有專門人員來輔導。墨西哥也是有限度的選擇。

他們有四種因年齡來區分的預設基金,由基金經理人、當地銀行來管理,但除了這四種就沒有其他選擇。

她笑說,瑞典是另一個極端例子。在自選部分,他們提供了數百支基金,結果大家都不知如何選,投資經驗與績效也不盡理想。

而美國則開放19個基金讓勞工選擇,但美國做為預設基金的目標日期基金有兩種,一種是到(to)退休日期為止,一種是持續涵蓋(through)到退休之後。前者是在退休前就大幅降低成長性資產,如股票,轉而為風險波動較低的債券和現金,確保能實現退休當時的現金價值。後者著眼於活得愈久,需要的生活成本愈高,所以在退休後持續持有較高比例的成長性資產。該選擇哪種方案,其實也讓許多勞工大傷腦筋。

隨著人類平均餘命愈來愈長,萊斯禮也看到「部分退休」(partial retirement)現象愈普遍,也就是屆齡退休後,還得繼續工作。「這是因為退休金遠遠不夠,人們根本不敢退!瑞典甚至研議把退休年齡延長到72歲,人們真的會老死在辦公桌上啊!」萊斯禮嘆道,想要有充足的退休金,就要有對的提撥率、對的投資方式以及對的風險管控。「DC時代中,退休得靠自己多準備一點!」她提醒台灣上班族,為防退休金不夠,第一步先從「拉高自願提撥率」開始吧!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8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退休年齡比法定早7.5年 軍公教最滿意退休生活
Aug 5th 2014, 04:16

【文/高宜凡】

你幾歲想退休?滿意退休後的生活嗎?《遠見》進行國人退休生活大調查,讓你更了解民眾在退休後的休閒、旅遊、居住、財務等狀況。

為了解台灣退休民眾的生活狀況,以及銀髮族對於自身福利及社會觀感的認知態度。6月底,遠見民調進行「退休生活大調查」,蒐集超過800名年紀50歲以上、過去有正職工作、目前已處於退休狀態者的意見。調查發現,過半退休族雖表示滿意退休生活,但對於老後生活的真實成本、養老機構與居家照護員的使用、退休後參與社會等,似乎仍欠缺足夠認知。

1〉退休年齡

女性退休年齡 比男性早3年

首先分析背景資料,本次受訪者以60~69歲的長者居多,達47.9%,其次是70歲以上32.2%,最後是50~59歲(20.0%)。受訪者以退休10年內的最多,比重約2/3,其次是11~20年的25.1%,整體平均退休年數為8.6年。

根據受訪者目前年齡,推估下來,整體平均退休年齡為57.5歲,比時下法定退休年齡(65歲)提早超過7.5年。再以性別交叉分析,男性退休年齡稍晚於女性,平均退休年齡為58.8歲,女性(55.9歲)約提早3年離開職場。

若從退休前從事的職業別來看,軍公教平均退休超過10年,是退休時間最長的族群。檢視平均退休年齡,服務業(56.73歲)最早退休,從事醫療、農林漁牧、自由業等(62.83歲),則是工作最久的一群。

2〉退休品質

退休生活 軍公教滿意度逾七成

問到對退休生活滿不滿意?回答很滿意(22.9%)與有點滿意(28.8%)合計過半(51.7%)。弔詭的是,表示不知道或未回答的人,比率將近1/4,跟回答不滿意與很不滿意的加總(24.3%)非常接近。而且,退休生活的滿意度,竟隨年齡與退休年數的增加,而逐步遞減。

例如,退休10年內有53.6%感到滿意,到了退休21年以上,卻驟降至1/3。而50~59歲還有63.1%滿意度,到了70歲以上,只剩四成出頭。解析職業背景,軍公教滿意者高達3/4(75%),不僅遠高於其他行業別,更是傳產製造業(36.1%)的兩倍以上。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直說,軍公教退休條件最優渥的世代,「就是目前70歲左右、退休10~15年這批,」一度擁有破100%的所得替代率,會有高滿意度不意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公家單位陸續改革退休制度,反倒是一般勞工的退休福利備受重視,往後兩者的滿意度應會出現此消彼長的狀況。

而當問道:覺得社會大眾對老年人是否尊重?結果兩極化。表示尊重(39.4%)與不尊重(39.8%)的比率非常接近。從受訪者背景條件分析,有兼職(46.8%)的人跟軍公教(47.8%),是覺得最受尊重的兩批人。

3〉退休休閒

男性愛運動 女性選擇較多元

退休族平常最主要的休閒活動是什麼?在可複選五項下,比重最高的是「運動」(63%),其次包括「看電視、聽廣播、看報紙」(18.8%)「聯誼/交際」(12.8%)跟「園藝/種菜」(10.1%),也有超過一成普及率。

有趣的是,原本以為會名列前茅的「帶小孩或孫子」,被選率只有9.1%。透露新一代的退休者不再像上一輩那麼願意帶孫子。從性別觀察,可發現男女退休族的喜好有明顯差異。男性除了在運動、聯誼、園藝等項目稍微領先女性,其餘像唱歌、志工、學習、購物、宗教活動等方面,女性活躍度都是男性的兩倍以上。

不難發現,男性退休族的生活圈較不易擴張,容易形成「宅老」現象。薛承泰舉例,「你去東區或信義區看,一定常發現結伴逛街的中高齡女性,卻很少看見中高齡男性。」事實上,台灣女性平均壽命本就高於男性,往後如何搶攻女性銀髮族的荷包,值得企業研究。

至於退休族的典範人物是誰?由於本題不設選項提示,結果超過九成皆表示不知道或未回答,能說出明確人選的受訪者不到一成。出現最多的答案,是從演藝圈投身公益領域的孫越(2.6%),前副總統李元簇及前總統李登輝兩位政壇人物緊追在後,其次為商界背景的嚴長壽與施振榮。這也反映出,許多過了退休年齡的名人,目前仍「退而不休」,且媒體對成功退休的高齡者,缺乏相關報導及觀念推廣,導致社會缺乏普遍認同的退休典範人物。

4〉退休旅遊

每年玩三次 早退族最活躍

很多人都把「環遊世界」列為退休後第一志願,當詢問「平均每年出外(有過夜)旅遊幾次?」卻有超過四成的人表示「沒有」。以六成有旅遊經驗者來說,平均每年旅遊次數3.17次,大概約每115天外出旅遊一次。

觀察旅遊次數,50~59歲這批最年輕的退休族,不但整體平均值有3.87次,每年旅遊多達5~8次的更有21.9%,推論應與身體健康良好、便於出遠門有關。而不少人好奇,退休族到底會不會運用現代資通訊產品或網路服務?本次調查發現,仍有40.9%表示從未使用過任何一種。近半表示用過「電腦」,「智慧型手機」普及度也超過1/3,時下流行的平板電腦、通訊軟體、臉書社群等,也有將近1/4曾使用過。

整體看來,年紀愈輕以及還有兼職工作的退休者,資訊運用程度愈高。如50~59歲的退休族,超過七成用過電腦,過半用過智慧型手機,用過網路購物(36.9%)的比率,更是整體(17.1%)的兩倍之多。

5〉退休居住

愈老愈獨居 過半不熟養老機構

問到居住狀態,近七成(69%)有跟其他人同住(包含子女、親戚、朋友、外傭等),21.8%只跟配偶住,獨居占比不到一成(8.9%)。

儘管獨居數量不多,但從年齡分析,獨居比率不但隨年齡提高,且56.3%的獨居長者都超過70歲。再從退休年數觀察,退休10年內的獨居比率僅6.4%,但退休21年以上飆高到17.9%,幾乎成長三倍。

更令人擔心的是,獨居者中沒有兼職的比率多達93%,缺乏繼續工作謀生的能力,只能吃老本。一旦乏人照顧或無法自理,入住養老機構即是不得不的選擇。但詢問受訪者住養老機構願意負擔的最高金額,竟有53.7%的人,表示不知道或拒絕回答。

其餘有意願者,每月願負擔金額以1~2萬元較高(16.6%),其次為2~3萬元(14.7%)。整體估算下來,退休族入住養老機構的每月預算不到2萬元。

遠見民調中心研究總監任希詩認為,此結果表示民眾對養老機構的認知普遍不足,也可能受傳統價值觀影響,很多老人家避談這類話題。

薛承泰也指出,入住養老機構的意願這麼低,跟台灣超高的住宅擁有率脫不了關係,一般長者多半希望能在自宅安老。然而,近來長照議題發燒,詢問需要別人照顧時(如生病或行動不便)主要照顧者是誰?子女/晚輩(35%)跟配偶(31.3%)的比率都超過三成,是現階段最主要的看護人力來源,其次為「自己照顧自己」(13%)。

至於「居家照護員」這選項,只有5.2%的普及率。當前全台約270萬名老人裡,約有50萬名失能者需要照顧,其中約20萬人由社福外勞照料,換算下來,全國普及率只有7%左右,跟本次調查結果相去不遠。

6〉退休財務

最仰賴職退金 二次就業意願低

當詢問最主要的三項生活費來源是什麼?45.1%的退休族表示以「職業退休金」(含勞保、勞退金)為主,其次為「自己儲蓄」(37.5%)跟「子女」(26.3%),「政府老人年金」(含國民年金)也超過兩成。

上述來源多仰賴外界支持,可持續增加的收入項目如「自己投資的收入」跟「兼職」,兩者合計還不到兩成。而且,年紀愈大的退休者,愈仰賴子女跟老人年金,像70歲以上的退休族,最主要的生活費來源就變成了老人年金,退休21年以上也有破四成依靠老人年金。這種「愈老、愈吃老本」的情況,勢必加重政府的社福負擔。

可是,本次調查的退休族裡頭,有兼職的比率僅13.8%,其中七成以上是男性。從退休年數來看,77.5%都是退休10年內的人,表示脫離職場愈久,愈不容易找回工作動力。再看退休前的職業,肯繼續工作的兼職者,超過四成以往從事服務業,30.6%來自傳產製造業。表示這兩種產業的中高齡員工,重回職場的成功率較高。

不過,詢問是否贊成過了65歲(法定退休年齡)繼續工作?贊成(40.5%)與不贊成(44.6%)的比率幾乎均等。且最不贊成的族群,出現在軍公教(55.4%)跟50~59歲(51.3%)的早退族。

當先進國家紛紛延後退休年齡、鼓勵中高齡人士重回職場,以增加國家可用的人力資源時,台灣的認知似乎還未跟上時代潮流,鼓勵機制與媒合平台也還在萌芽階段,相關單位必須加緊腳步。

7〉退休風險

最怕通膨 盼政府多給醫療服務

詢問受訪者覺得影響退休後生活費的三個因素為何?前三名依序為:通貨膨脹(36.3%)、醫療支出(24.9%)、國家財政破產(20.6%)。這般結果跟坊間的退休調查有些出入。一般來說,退休族預期的財務風險,多半來自醫療支出與國家財政這兩塊,且台灣的通貨膨脹不算太嚴重,卻在這次調查竄上榜首!

薛承泰認為,這可能與近年媒體時常報導物價高漲有關。諸如柴米油鹽等民生物資,只要多個幾塊錢,都會挑動退休族的敏感神經,深怕被通膨吃掉老本。用年齡交叉分析,最年輕的50~59歲退休族,對各項風險因素的擔心程度顯著提高,透露過早離開職場、失去穩定創造收入的能力後,「早退族」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其實很高。

對於政府提供的養老保障與社會福利滿意嗎?以不滿意者居多,回答「有點不滿意」跟「很不滿意」兩者合計近四成(39.2%),表示滿意(很滿意+有點滿意)的有27.3%。不過,這一題拒答或表示不知道的人,也超過了1/3(33.5%),甚至比回答滿意的人還多。任希詩解釋,這表示政府目前提供的養老政策,尚未滿足許多退休民眾的實際需求,才會造成他們對政策無感、或難以評價的狀況。

順著上一題追問:希望政府多提供哪些服務?最多人覺得是「醫療保健」(45.1%),其他依序為:財務支援(27.6%)、長期照顧保險(22.1%)、日常照顧(15.2%)等。

從背景分析,愈資淺的退休者,對近來發燒的長照險議題愈關心。如對50~59歲退休者來說,長照險(30.6%)便竄升期待政府提供服務的第二位,僅次於醫療保健,還有逾兩成希望提供「老人住宅」。

最後問退休後的生活費夠不夠?12.3%表示「夠,很充裕」,45%認為「夠,差不多剛好」,兩者合計近六成,「非常不夠」的只有13.3%。交叉分析發現,退休前職業為軍公教者,認為生活費足夠的超過七成,有兼職的人也有2/3認為足夠,是兩種財務狀況最好的退休族。

事實上,不少國外研究都證實,繼續投入職場、參與社會,對老後健康具正面效益。本次調查即發現,有兼職的退休者(58.6%),對退休生活的滿意度高於完全離開職場的人(50.7%)。可見是否財務足夠與繼續社會參與,是決定退休快樂與否的二大關鍵。

薛承泰提醒,目前這代的老人還有子女能依靠,可列入老後生活的依靠選項。但在少子化、不婚不生的風潮吹襲下,「未來老人」們擁有的子女數勢必大幅減少。「到時政府的負擔與角色,只會愈來愈吃重。」往後膝下無子的老人誰來養?國家財政如何能不崩潰?傳統孝道文化還能維繫嗎?這些問題都得及早因應。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8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佩怡 的頭像
    王佩怡

    王佩怡的部落格

    王佩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